在内江文学界,孙自筠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名字。他是一名教授,在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年。他还是一名作家,造神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文笔优美、思想深邃,深受读者喜爱。而且由于其作品还具有情节丰富、细节丰满等特点,备受影视界青睐。他的长篇历史小说《太平公主》就曾被著名导演李少红改编成《大明宫词》,大受观众欢迎,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口碑。
日前,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采访到孙自筠,将夜虽然已经年近80,但电话中的他,声音洪亮,中气十足,而且态度极其亲切自然,谈论自己喜爱的文学,妙语连珠,滔滔不绝。
谈成就
退休后出道成名
孙自筠1935年生于安徽寿县,抗日战争爆发后,2岁的他随父母来到四川,在内江教书、生活至今。
“我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作品,对鲁迅、求魔巴金的作品尤为喜爱,另外还爱看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古典小说,还有外国的探险小说,也是看得津津有味。15岁时开始写短篇小说,17岁开始发表作品。”不过孙自筠开始创作让他声名鹊起的长篇历史小说,却是他从大学教书的职位上退休之后,“写长篇小说是我的一个青春梦,由于种种原因,未能如愿。于是就把全部心血放在教书上。我算是退休后才‘出道’的。”1995年,退休之后的孙自筠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,《太平公主》、《华阳公主》、《安乐公主》、《万寿公主》等公主系列小说及《陈子昂》等作品陆续问世,在国内引起积极反响。
2000年,孙自筠创作的首部长篇历史小说《太平公主》,被著名导演李少红改编成37集电视连续剧《大明宫词》,播出后大受欢迎,成为影视剧的经典之作,周迅、归亚蕾、赵文瑄等一批实力演员的精彩演绎,也让《太平公主》为更多人所知。
孙自筠回忆,“《太平公主》刚发表不久,就被导演李少红在北京看到,她之后就专门飞到成都,我们在出版社签了改编权合同。”
谈历史
平衡虚构与史实
历史题材的小说、影视作品与史料的关系,孙自筠认为:“关键是要兼顾平衡,不能偏废。
首先,小说、影视跟史料不是一回事,史书不可能记录那么详细,而细节需要想象力。为了艺术感染力、调动读者的文本兴趣,艺术加工和虚构是很必要的。
比如我在《太平公主》小说中写到太平公主与王维的交往。圣王这种虚构是增强了唐诗文化色彩和份量,并不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。
其次,虽然是文学创作,但是毕竟是依托历史进行创作的,要遵守大致的历史框架和基本脉络。因为通俗文学的受众数量比较多,尤其是青少年,就通过历史小说来获取历史知识。所以文学作品,应该负起这个责任。”
提到当下穿越题材的小说、影视剧大行其道,孙自筠的态度很开明,“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它,肯定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吸引和打动了读者。文学创作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,人们会对新鲜事物表示兴趣。有人将之视为洪水猛兽,我觉得没有必要。其实,穿越这种元素,在文学创作中,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,比如鲁迅的小说中就有时空颠倒的元素。只不过现在比较多,形成一股风潮。”
谈创作
钟情“公主”命运
在诸多历史题材中,孙自筠对“公主”这类人物情有独钟,一连写了4部有关公主题材的小说。
孙自筠的长篇小说创作,多为历史题材。孙自筠这样解释原委,“退休后‘出道’,文学旧梦得以接着做。此时我年纪也大了,想得很透:写作不能自娱自乐,要争取更多的知音和读者,否则只有自己看得下去,意义不大。而历史题材小说,就是能让普通读者喜闻乐的一个题材。”
对为何钟情于“公主”,他解释:“历代帝王已被人一写再写,名臣显将、文宗巨贾,乃至后妃太监等等,也早有人涉笔,而公主则相对较少有人着墨。而且,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女性群体,她们的命运与帝国的命运紧紧相连,她们是帝国的明星,也是帝国的利器。她们或为权亡、或为情殇、或为利灭,成为史书上一个个带血的字符。具有悲剧冲突性。写出她们的形、神、魂,对我有很多吸引力。”
孙自筠还表示,“公主题材的选择,有一定的趣味性、娱乐性。但是,我并没有忘记作品的文化意蕴、历史价值。我融入了一个现代人的想法和感悟,在这个意义上,历史题材只是表达的载体和方式。”
本文由 http://www.wwsk.net 整理并发布!)
(责任编辑:威展小王)